

千年古村藏红馆 童心传承红色魂
——峄山镇东颜村红色教育记事
□冯圆圆 刘运智
近日,峄山镇金贝贝幼儿园的孩子们身着整齐的服装,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东颜村。阳光下,村口“千年古村红色东颜”的标识牌格外醒目,不远处的村委会院内,“红色记忆馆的木门虚掩着,仿佛在等候这群传承红色基因的小小访客。
“老师,这个带着毛主席头像的徽章是什么呀?”“这个木头做的犁,以前是用来种地的吗?”在红色记忆馆里,孩子们围着展柜叽叽喳喳提问,眼神里满是好奇。展馆内,毛主席像章、铝铸件毛主席像、铁皮画、丝织品画像、铜皮诗词画等200余件红色展品静静陈列,这些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生活用具到红色文献、老照片,每一件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带队老师指着展柜里的《毛泽东选集》轻声讲解:“这是以前人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书籍,就像我们现在学习知识一样,先辈们通过它汲取前进的力量。”一旁的游客王女士也带着孩子驻足观看,她感慨道:“带孩子来走访红色纪念馆,就是想让他缅怀革命先辈,了解红色历史,从小种下爱国的种子。”
东颜村这座“红色记忆馆”的诞生,离不开千年古村的深厚底蕴。追溯其历史,东颜村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因地势低洼适合囤盐,先民在此建造盐坊、聚集生活,最初得名“盐庄”,后改称“大盐庄”,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东颜村”。漫步村中,清道光年间的御便桥、张氏家祠,以及青砖黛瓦的清代民居错落分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这里便有7处不可移动文物被记录在册,2017年,东颜村更被评为“山东省第四批传统村落”,千年时光沉淀的不仅是古村风貌,更孕育了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之心。
在东颜村,红色印记远不止红色记忆馆。村委会路西,一座1967年建成的主席台静静矗立,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每一面都承载着特殊的时代记忆——南面是毛主席身穿毛呢制服的全身像,两侧“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宋体美术字遒劲有力;北面则镌刻着毛主席《沁园春·雪》的草书,背景里的万里长城气势磅礴,“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楹联熠熠生辉。据村老人们回忆,当年村里还没有电,原党支部书记张建斌带领社员挑着油灯夜战168天,才将这座主席台建成,完工时四邻八乡的人都来参观,公社书记艾世锁更是当场表扬了这份凝聚人心的干劲。如今,村委会仍定期对主席台进行保护修缮,2016年的抢救性修复、2021年的脱色部位描红,让这座红色地标始终保持着原本的模样,村文保员每周定期巡查,巡查记录档案里密密麻麻的“正常”,是对历史最好的守护。
主席台东侧,一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点旧址同样承载着红色使命。这里曾是第一批来峄山的济南知青安置点,1980年知青点撤销后改为村卫生室,2024年初,村里将其改造为红色文物展室,免费对外开放。展室里,六七十年代的提灯、木桌、农具整齐摆放,与红色记忆馆的展品相互呼应,构成了东颜村红色教育的“双阵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物,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先辈的生活与奋斗,让红色文化不只是书本里的文字。”村党支部书记张波说。
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让东颜村的红色教育焕发勃勃生机。除了金贝贝幼儿园的定期参观活动,村里还围绕红色记忆馆、主席台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七一”前夕,党员们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节假日,村民们齐聚文体广场观看红色电影《一生交给党》;2024年,东颜村更被纳入邹城市“红色血脉赓续之旅”旅游路线,与孟庙、峄山风景区等串联起来,去年仅红色旅游就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10个就业岗位,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20万元。
从千年盐庄到红色古村,从红色记忆馆到常态化的红色教育,东颜村用活了红色资源,更守住了育人初心。当金贝贝幼儿园的孩子们捧着手绘的“小红星”走出展馆时,古村里的青砖黛瓦与红色展馆相映成趣——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历史;这里的每一次参观,都在传承着信仰。这座千年古村的红色记忆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箱”,更是滋养童心、赋能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