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擦亮“聚智助农”协商品牌
——市政协专题协商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注入新动能
□政协宣
作为市政协“聚智助农”品牌实践的又一重点课题,今年以来,市政协聚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一乡村振兴核心任务,以专题协商为抓手,深调研、找症结、献良策,切实将政协智慧转化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的“硬实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深研细察:摸清“家底”与“潜力”
为进一步激活村级集体经济这一“动力源”,市政协于6月启动专项调研,组建由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牵头的调研组,吃透上级部署要求;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召开座谈会,打通部门协同壁垒;随后对40个村开展“沉浸式”调研,既实地察看集体经济项目运营情况,又与镇干部、村党支部书记、企业负责人及乡村振兴合伙人面对面交流,全面摸清村级集体经济的“家底”与“潜力”。
2024年,邹城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43亿元。这份成绩的背后,是邹城探索出的“硬路径”。
党建引领筑根基。市领导带头下沉调研、谋划方向,建立“四位一体”考核机制,将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重点考核,还搭建“全员培训、鸿雁论坛、擂台比武、挂职锻炼”4大平台,让村干部既懂政策又会经营。
选贤任能强班子。把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人才选进村党组织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先后挖掘选拔了一批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为发展集体经济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资源整合破壁垒。以“跨村联建”推动“抱团发展”,如香城镇苗马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联合周边5个村成立种植片区,8700亩规模化种植让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企村共建促双赢。按照“宜联则联、携手共赢”的发展思路,推动将“企业所能”与“乡村所需”有机结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靶向施策:破解“短板”与“堵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组也清醒看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面临“成长的烦恼”,比如,配套政策滞后、人才支撑不足、发展路径较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市政协以“聚智助农”为导向,拿出破解难题的“硬招数”。
政策赋能强保障。紧扣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等村庄类型,制定涵盖用地、财税、金融、管理的系统性政策;健全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借鉴枣庄等地经验,从集体经济收入增量中提取资金奖励贡献突出者,为敢干事、能干事的村干部“撑腰鼓劲”。
人才兴村破瓶颈。打破地域、身份界限,吸引外出务工党员、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选拔致富能手、文化人组建后备干部梯队,通过党校培训、岗位锻炼加速成长;借鉴重庆巫山经验,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模式,外聘专家、转型国企员工、挖掘本土人才,打造懂市场、善经营的专业团队,补齐运营短板。
拓宽路径促增收。成立“乡村振兴导师团”,由优秀村党支部书记、龙头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组成,帮村庄策划特色项目;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鼓励企业开放产业链资源,引导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加工销售,让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农户以劳动力参与,形成“项目有支撑、农民有收入”的共赢格局;依托邹城市融鑫融资担保公司,协调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探索农业设施、畜禽活体抵押融资,解决资金难题。
精细管理活资产。组建由农经、审计、法律专业人员构成的“三资”管家团队,建立动态台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等制度,强化多部门联动监督;搭建村级资产数字化推介平台,线上通过微信、抖音等宣传,线下组织镇(街)定期举办招商会,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变现增值。
持续发力,擦亮“聚智助农”协商品牌。下一步,市政协将持续深化“聚智助农”品牌实践,紧盯协商建议落地见效,跟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态,以“小切口、深协商”推动解决新问题,让村级集体经济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压舱石”,为绘就邹城乡村振兴新图景贡献更多政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