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政文·民生
2025年05月22日

司法供给精准化 护农机制长效化

邹城在济宁市率先建立乡村振兴检察联络员制度

□检察宣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近年来,邹城市检察院在济宁市率先建立乡村振兴检察联络员制度,持续深化“司法供给精准化、护农机制长效化”实践,大力推动司法供给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形成“制度创新有深度、民生守护有温度、协同治理有力度”的护农新路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优质检察方案。

创新机制 构建护农服务高效体系

搭建检民“连心桥”,织密基层联络网络。创建“多维评估+全域覆盖”的乡村振兴检察联络员选聘机制,与邹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会签《服务乡村振兴检察联络员制度》,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挑选16名政治过硬、群众基础扎实、专业背景多元的联络员,涵盖农业企业、乡村基层组织、涉农科研等关键领域,实现16个镇(街)全覆盖。充分发挥联络员桥梁纽带作用,累计收集社情民意120余条,案件线索转化率较高,真正成为检民沟通的“神经末梢”。

延伸检察“服务网”,打造精准对接枢纽。建立“线索受理-分类流转-限时反馈”闭环机制,在邹城省级农高区设立济宁市首家乡村振兴检察联络站,针对“邹城蘑菇”“看庄土豆”“中心草莓”等特色农产品保护需求,提供定制化司法服务。依托乡村振兴检察联络站开展“法治大集”“田间听证会”等活动20余场次,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普法资料1200余份,现场化解土地权属、农资纠纷等矛盾18起,让法治服务直达田间地头。

夯实监督“责任链”,锻造专业监督队伍。构建“双月通报+季度座谈”常态化监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等参与案件听证会,以公开促公信。实施《乡村振兴检察联络员能力提升三年规划》,开设涉农法规解读、线索研判技巧等6类课程,通过“线上微课+实地观摩”开展培训,推动联络员从“信息报送员”向“监督哨兵”角色转型,形成“市级统筹-基层预警-网格响应”的立体监督格局。

靶向发力 筑牢乡村振兴法治根基

依法履职,守护乡村水源“生命线”。聚焦水资源保护,通过联络员线索移送,督促行政机关封停非法自备井19眼,追缴水资源税4.2万余元,推动全域自备井排查整治,压减置换地下水480余万立方米。建议开展河道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清理入湖河道垃圾,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同步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修复水域生态,累计投放鱼苗1600余斤,守护乡村“生命之源”。

传递温情,铺就和谐民生“幸福路”。创新“刑事打击+公益诉讼”双轨保护模式,在污染环境案件中同步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挽回经济损失280余万元。针对农民工讨薪难题,通过公开听证促成和解,为14名农民工追回薪资60余万元。联合多部门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整改养殖场安全隐患10余处,为60余家农村养老院配备消防设施并组织演练,推动3所村小校舍安全改造,惠及师生千余人。

法治护航,稳固粮食安全“基本盘”。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立体监管体系,运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耕地,针对非法占地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复垦耕地10余亩。开通涉农案件“绿色通道”,联络员协助提前介入非法制售假种子、非法占用农用地等案件,同步开展“田间法律讲堂”40余场次,发放维权手册5000余份,帮助47家合作社完善合同风控条款,织密粮食安全保护网。

协同共治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部门联动,打造治理“共同体”。定期召开乡村振兴联席会议,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8个部门,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三资”管理等领域开展风险研判,形成“问题清单-责任台账-销号管理”闭环,推动分散行政资源高效整合,构建“检察监督+行政履职”协同治理格局。

智库赋能,组建专业“智囊团”。吸纳农业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专家成立智库,深度参与线索评估与案件论证。针对农厕改造、养殖污染等专业问题,开展“公益诉讼+行政执法”联合行动,实现法律监督与技术支撑的深度融合,确保问题发现更精准、整改措施更高效。

数字驱动,构建智慧“服务端”。自主研发“餐饮住宿场所消防安全隐患类案监督模型”,运用大数据筛查农家乐、农家宴安全隐患,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10余份,消除隐患120余处,相关案例获评全省数字法治建设优秀案例和全省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典型案例。搭建“检察+乡村”线上平台,集线索上报、法律咨询、案例推送等功能于一体,实时发布预警信息,实现“指尖上的法治服务”。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