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典籍中的孟子形象
杨士田 胡计凤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未来创造力的源泉。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要加强对典籍、版本的搜集整理工作,把中华文明传承好、发展好。
孟子是我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名片,其有关历史典籍是研究、传承和发扬孟子文化的宝贵遗产和有效载体。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承担起新时代政协文化文史工作的时代使命,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两创”,使孟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市政协经研究,决定把最能代表邹城历史文化的孟子文化作为文史资料挖掘编撰的重点。
从何处着手呢?自古以来,诸多的历史文化典籍中关于孟子的文字描述丰富多彩。例如,汉代司马迁《史记·孟子列传》,唐朝韩愈“其功德,当不在禹下”,宋朝程朱理学大力推崇《孟子》,宋元明清把《孟子》作为科举必考科目等等。这些关于孟子思想文化的记述文字浩如烟海,就此,孟子研究院曾汇集出版《孟子文献集成》200余部,邹城市文物局曾出版《孟府档案全编》前集9卷、后集86卷。但其中关于孟子的图像资料占比很小。
那么,孟子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迄今发现的最早有关孟子的图像是汉画像石中的《孟母断机》画像石,其后有五代郭忠恕画《孟母三迁图》和宋朝的《孟母送孟子入学宫图》,元明时期有孟子像传世,为后人对孟子形象有了较为粗糙的理解。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孟子五十四代孙、诏授邹县主簿孟思谅立《孟氏宗传祖图》碑刻,以十二幅组图的形式刻画了孟子生平故事及其父母、弟子,这是现存最早版本的多幅孟子事迹图,亦是国内罕见的早期连环画作。其后,明清亦有不同版本的《孟子圣迹图》广泛流传,以系列图画集中浓缩了孟子生平事迹和思想精髓。由此,孟子的形象也从粗犷模糊的碑刻石像到眉目清晰峨冠博带的画图绘本渐趋细致。这些图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孟子生平重要事迹和思想精髓,为人们认识了解孟子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印象,对研究儒家思想传播史、中国绘画发展史以及古代出版印刷史等具有重要价值,是历史文物的“活化石”,是传承孟子文化的最好物质载体。
由于历史久远,保存不善,《孟子圣迹图》具体有多少种版本,都是什么样子,现已无法完全确定。一些版本或有遗失,有的甚至流于国外,存于孟子故里邹城的仅有《孟氏宗传祖图》石刻和《孔孟图歌》之《孟子图歌》两种。
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市政协把《孟子圣迹图》确定为2024年文史资料编撰选题。为确保选录内容的权威性、精准性、代表性,我们邀请了从事孟子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孟子研究院综合部部长、副研究员王川同志,市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郑建芳同志全程给予指导并参与编撰。在书稿编辑过程中,我们广泛收集线索,通过咨询孟子研究专家、查询国家图书馆和各类网络数字资源、搜寻孟子相关的各类出版物等方式,把所有查阅到的线索都一一汇集、核实、比对,从浩繁的信息中筛选出发现较早的、具有代表性和流传价值的版本及碑刻进行重点梳理。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编撰组成员专程到宁波天一阁博物院、苏州碑刻博物馆等地现场考察,拜访专家,查阅资料,获取了珍贵的珍藏数字资源。期间,先后召开3次专家座谈会、2次编审座谈会。在多方收寻线索资料、深入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收录明代到清末时期的5种版本,包括绘本、刻本、拓本等多种形式,具体包括明洪武六年《孟氏宗传祖图》石刻、明嘉靖四年《孔孟圣迹》之《孟子圣迹图》刻本、明万历二十六年《孟子全图》木刻版画集、清道光六年《圣庙祀典图考》之《孟子圣迹图》刻本、清光绪三十年《孔孟图歌》之《孟子图歌》铅印本等5种版本的《孟子圣迹图》作为主要编撰内容。其中,明嘉靖四年《孟子圣迹图》为首次影印出版,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尊重原书形态,本辑《孟子圣迹图》以仿古籍影印形式编撰,采取竖排繁体版式。为方便大家阅读,编撰组编写了《阅读说明》,对书籍的编纂情况、版本信息和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随书发放。2024年12月31日,市政协召开了《孟子圣迹图》新书发布会。
在书稿的编撰整理过程中,市政协领导高度重视,从选题确定到筛选内容,从资料收集到版式设计等方面多次提出指导意见。同时,书籍的整理和出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孟子研究院、市文物保护中心、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苏州碑刻博物馆、中国文史出版社等单位给予了积极协助。在此,对所有为我们提供帮助支持的单位及有关领导和同志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辑《孟子圣迹图》是历代古本的首次结集出版,收录的资料丰富翔实,内容珍贵。这是市政协深化文化“两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讲好邹城故事的一项创新务实举措。我们期盼它能成为宣传邹城优秀历史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对于孟子思想、孟子生平研究、儒家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各方面条件限制,虽尽量收集,但仍有部分版本没有编入,亦或有版本没有发现。遗珠之憾,期待后来者予以订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