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邹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综述
□邹欣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坚持“一米视角”,聚焦与儿童生活、学习和游玩等息息相关的全场景,以家庭友好、社区友好、教育友好、健康友好、童趣友好和安全友好等6个友好为抓手,实施N个服务项目,构建“1+6+N”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体系,积极探索邹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新路径。
强化体系建设,高标准谋划顶层设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立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工作专班,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政府议事日程,37个市直部门协调联动,统筹实施各领域儿童友好行动。制定《邹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出台创建政策举措18条,实施重大项目11个,制定预期成果清单47项,推动儿童事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发展。今年8月份,我市入围第三批山东省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培育名单。
聚焦“六大友好”,多方联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聚焦家庭友好,点亮成长底色。实施邹鲁好家风培育工程,举办“邹鲁好家风”故事分享会、百场家风故事进乡村、传承好家训演讲比赛等家庭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引导广大家庭讲家庭故事、晒家庭幸福、议家规家训、展家庭风采、秀家庭梦想。深化家庭教育工作,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和村(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组建50余人的讲师团,开展10个指导服务项目。今年以来,共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2200余场,线上线下服务近2万人次,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不断优化。
聚焦社区友好,打通儿童参与机制。积极搭建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下发《关于推动邹城市儿童观察团建设工作的通知》,制定《“童”话邹城 “议”路同行 邹城市儿童观察团工作章程》。今年以来,全市共成立57个儿童观察团,实现社区全覆盖。儿童观察团成员们从对身边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入手,围绕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从儿童视角提出议题270余条,80余条意见建议被社区采用。
聚焦教育友好,优化教育服务供给体制。紧紧围绕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目标,锚定城区学位资源供给短板,新建铁西、孟子湖教育园区,扩增城区教育资源,顺利应对入学高峰;锚定乡村办学条件短板,规划建设峄山镇、太平镇、城前镇、石墙镇教育园区,整合小规模学校27所,推动农村学校向镇驻地和中心村集聚。组织25所城区学校与所有农村学校结对帮扶,整体提升城乡办学水平,推动扩优提质和乡村教育振兴。目前,城区铁西教育园区和峄山镇教育园区、看庄中心小学完工投用,新增学位6450个。同时, 深入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一个法人、多个园区”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乡村幼儿园办学水平。目前,13个镇全部完成幼儿园镇村一体化管理,优质园占比达72.45%;2所幼儿园入选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园。
聚焦健康友好,完善服务体系。倾力打造“邹儒润育”托育服务品牌,探索实施早教托育、托幼一体化、社区托育融合发展模式,丰富托育服务供给;截至目前,共有备案托育机构126家、托位7223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6.1个。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促进新生儿科、儿科与儿童保健科的优质资源共享,深入实施危重新生儿筛查与评估、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新生儿安全管理等制度,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0.74‰,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4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2.22‰。注重关注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搭建集“心理普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评估、心育活动”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180余场次,进行心理疏导服务1000余人次,为10万余名师生建立心理健康电子档案。
聚焦童趣友好,拓展儿童空间。以建设儿童友好阅读空间为主线,立足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兼顾特殊儿童群体需求,设置台阶式读书区、特色读书区,打造33个儿童友好阅读空间和6个儿童友好公园、基地,开展非遗文化小课堂、国学传承读书会、红色文化研学游、亲子艺术交流等阅读活动1400余场,服务儿童36000余人,满足了孩子们多样化的需求,为儿童打造了一个个充满知识与乐趣的成长乐园。
聚焦安全友好,提升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儿童意外伤害防控工作体系,构建完善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儿童伤害死亡人数由2021年的10人降低到2024年的3人,儿童溺水死亡人数由2021年的3人降低到2024年的1人。落实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儿童校外活动阵地等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排除安全隐患。依法监督流通领域商品和服务质量,积极查处假冒伪劣等各类侵害消费者,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食品)的违法行为,努力提高儿童食品、用品、玩具和游乐设施的质量,儿童用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为100%。
实施N个服务项目,多维度满足儿童发展需要
孤困儿童帮扶项目。落实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等政策,今年以来,为897名孤困儿童发放提标补发资金19.9673万元,累计发放各类儿童救助金1757.64万元。在济宁市率先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镇级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级建成投用示范性“儿童之家”32处。将孤困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购买儿童关爱服务项目资金连续3年增长10%以上。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全面落实山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截至目前,成立5家儿童康复机构,为47名儿童实施脑瘫儿童外科手术救助,逐步加大残疾学生教育补贴和救助力度,实现残疾学生自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全覆盖的救助制度。救助628名脱贫仍享受政策残疾家庭学生,救助资金34.7万元。
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探索搭建关爱共享平台,推行集中陪伴模式。招募“爱心妈妈” 774 名,结对554 名困境儿童,打造“爱心妈妈”驿站23个,13个市直部门组建流动“爱心妈妈”驿站联盟。截至目前,开展“爱心妈妈”集中陪伴活动 38 场,陪伴儿童 1104 人次。
创新实施“艺童益行”残障儿童帮扶计划。以艺术兴趣培养为媒介,推动成立“艺童益行”特殊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联合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7家专业机构,聚焦绘画、手工、声乐、舞蹈、诵读等内容,组织开展残疾儿童艺术培训活动16次,惠及1700余名特殊青少年,促进残障儿童身体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让残障儿童在艺术熏陶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创新开展传统文化研学游行动。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将研学旅游作为精品旅游产业进行打造,持续擦亮“孟子修学游”品牌,打造“中部”孟母教子文化、“西部”家风传承和“东部”新时代家风传承等三大亲子研学游片区,融入柳下皂、松墨、楮皮纸、剪纸、面塑等非遗体验项目,设计“跟着孟子去研学”“重走孟母三迁路”等10条研学线路,创建各类研学旅游基地14处,研发研学课程200余个,引导家长和孩子品味儒家文化,涵养浩然之气,根植文化自信。
资料图:市第二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小朋友端午节秀手工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