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庄村:党建领航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赵波 郑滨
把支部会开在田间地头,让民事无忧;大力发展特色种植,让村集体增收;积极实施跨村联建,蹚出片区共同富裕新路子。作为张庄镇连续三年的“示范村”,魏庄村把党建引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通过夯实基层堡垒、赋能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张庄镇魏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常龙从小在魏庄村长大,心里一直有这份乡情。他之前从事建材生意,经营有道、生意红火,是张庄镇招引“归雁”回巢的首选对象。“所以当时镇里和村里领导找我,让我回来,我也没再犹豫。”王常龙如是说。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2021年5月,王常龙担任魏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庄村是建制优化村,合并之初人心散、债务多、矛盾大,党员群众对干部缺乏信任、对发展没有信心。新班子上任后,持续加强党支部建设,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党员承诺践诺、党员量化积分考评等方式,做到难事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好事群众优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村里工作为“三会一课”主题,把会议开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农户家中,由公信度较高的党员和村民代表现场点评,形成“党员为群众服务、群众向党员看齐”的生动局面。魏庄村村民张立财说:“这两年来,支部活动很多,比如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村里有什么事,都喊我们一块商量,大家伙的心越来越齐了。”
乡村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原来的魏庄村缺少产业,集体经济薄弱。经过商议,王常龙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党员代表,先后到寿光、济南等地考察学习10余次,最终确定了发展香椿特色种植业的路子。经过探索,魏庄村反季节大棚种植产业由最初的2个“探路”大棚发展到5个大棚,再到40个大棚,先后整合各级帮扶资金1500余万元,建成了张庄镇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主要种植四季香椿、大樱桃、千禧果、小西瓜等特色果蔬。通过巧打“反季牌”,大棚经济成农民增收“金钥匙”,带动周边近50户村民栽种香椿树苗600多亩,增加群众收入200万元以上。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百万元。
同时,魏庄村积极实施“跨村联建”,按照强村引领、产业带动、规模经营的思路,建立以魏庄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的跨村联建片区,带动周边6个村庄80多户村民发展起特色农业,村民户均增收近2万元。王常龙介绍:“成立了魏庄片区联合党委,建立‘镇党委-片区党委-联建村党组织’三级组织框架。规划片区1200亩产业发展,涵盖大棚种植、金蝉养殖、种苗繁育等,对种植、销售、物流、文旅等板块进行了统一的产业布局,推动各村党支部由‘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
村庄想要长远发展,还是要靠更有知识的青年一代。魏庄村把后备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实行村干部“一对一”培养联系机制,培养了村级后备人才7名。同时,打造了张庄镇首家青创基地,目前已吸引9名优秀青年回乡创业。
魏庄村村民王磊2022年回村开始建了2个棚。他说:“在棚里种了辣椒、西瓜,弄了点甘薯育苗,村里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每年这一个棚纯利润约10万元,感觉挺好。”
村庄变美了,服务设施增多了,生活环境变好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对于下一步的发展,王常龙有着自己的打算:“现在,我们村整体风貌发生了改观,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村民收入增加了,但是自己感觉肩上的担子更沉重了。作为党支部书记,我将牢记初心使命,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特色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