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5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邹鲁风
2023年05月27日

泥巴做的童年

江利彬

童年的乐趣有许许多多。孩提时代的我们,曾同麦垛一起,同野草一起,同溪流一起,同各种虫鸣鸟叫一起,守着简单的欢喜。其中,最为深刻的,还是那一个个与泥巴有关的故事,鲜活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

夏日的几场雨过后,田野里僵硬的泥土便开始松软喧腾起来,这时候,正是我们玩泥巴的天赐良机。

每天放学后,三五个要好的小伙伴来到田埂上,把书包往地头上一扔,从湿淋淋的地上抓几把黄胶泥,开始随心所欲地乱捏一气,捏炸弹、捏棋盘、捏飞机、捏坦克、捏大炮,捏猪捏狗捏猫捏象也捏人。如今想来,那时候我们聚在一起经常玩的一种泥巴游戏叫补锅,大家两人一组,就是把一块泥巴捏成小锅形,然后一只手托住“锅底”,底朝上,口朝下,吹上一口气,接着用力摔在平滑的石阶上。由于速度和兜在小盆里的空气被压缩的作用,“泥锅”摔在石阶上的瞬间,盆底会因空气的膨胀爆出一个洞。一个人摔完,换另一个人摔,然后根据对方“泥锅”破洞的大小,从自己的泥巴上取下一块,拍成圆的薄片,把对方“泥锅”爆开的洞给补上。这个游戏很像走街串巷的补锅匠在补锅,由此而得名,饶是有趣。

当然,男孩子还是喜欢用泥巴做手枪,毕竟男孩子都崇拜英雄,喜欢手枪握在手里那种威风凛凛的感觉。用泥巴做手枪是个精细活儿,需要极大的耐心。首先是选泥,一定要用胶泥,胶泥细腻,颜色红润,晾干后质地坚硬。把挖回来的胶泥兑好水,揉面一样揉成一个大团,然后在石阶上反复摔打,使它变成柔韧的熟胶泥,这样做出来的手枪,经过晾晒后才不会出现裂纹。胶泥摔熟后,制成两指厚、书本大小的泥块,用小刀刻画出手枪的大致轮廓,放到太阳底下晾到半干后,再小心翼翼地剔除多余的泥块。经过一番精雕细琢,一把像模像样的泥手枪就问世了。然后,放到带火的灶膛里焖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把泥手枪从凉透的灶灰里扒出来,就是一把爱不释手的陶泥枪了。看着那砖红的枪身,我一边向玩伴们炫耀自己的成果,一边摆出瞄准射击的姿势,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其匮乏的童年时代,一团小小的泥巴和名目繁多的玩泥巴游戏,驱走了农村孩子的单调和乏味,成为一种美好而温馨的人生记忆。有泥巴相伴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开心的童年,曾经的泥土芬芳和泥土带来的精彩和快乐,依然摇曳在我记忆的烛光里……

 

 

乡村皮影

 

小时候,乡村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十分单调,记忆中最热闹的事情,就属看皮影戏了。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和灯影戏,是一种以牛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和道具的剪影,在油灯电灯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戏剧。据史书记载,皮影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又传至西亚和欧洲。相传,公元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汉武帝由于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汉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发端最早的渊源。

那时逢年过节或谁家有娶新娘、盖新房、老人祝寿、做满月等喜事,主人就会请皮影戏班来村里热热闹闹地演一场。几架牛车和几张门板搭成戏台,两旁的立柱上插上松枝。在两盏硕大的夜壶灯的照射下,白色的幕布上就出现了皮影人活蹦乱跳的身影。

我与祖母都是皮影戏迷。才吃过晚饭,当那咚咚锵、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一响,我们俩便像丢了魂儿似的,赶紧搬起了家里的小板凳就出门。许多吃罢晚饭的村人,早就汇聚到场,占了好位置,而那些邻村的人,也拿着小板凳赶来。天终于完全黑下来了,演出也终于开始了,大人娃娃们都静了下来。这时候,演员们开始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大声地唱起了戏词,同时乐器也叮叮哐哐响了起来。接着,便瞧见皮影紧贴屏幕,摇来晃去,戏中人影的一举手一投足和花花绿绿的衣裳看得清清楚楚。一个个惟妙惟肖、色彩斑斓的皮影人儿,嬉笑怒骂,刀光剑影,枪来箭往,上下翻飞,十分热闹。乡亲们看得眼花缭乱,忽而凝神屏息,忽而拍案大叫,忽而笑声连连,好生快活!

后台也是热闹的。我们几个小孩贪玩得很,纷纷窜到后台去,削尖了脑袋去看后台人的表演。看,打鼓的打鼓,敲锣的敲锣,唱词的唱词,帮腔的帮腔。我眼巴巴地看着,真想伸手摸一下那些挂在细绳子上的小皮影人儿,真想拿着小皮影人儿,也在台上白色的幕帐前舞弄一番,必定很威风。

庙会又近,我忍不住联想起看皮影的情景,亦怀念起当年那幕布上活蹦乱跳的小皮影儿、流淌欢乐的时光、满溢浓浓的乡音人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