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邹城市统计局
(2023年3月28日)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济宁市各项决策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稳健运行,各项社会事业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不断跃升。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9.06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90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470.50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469.66亿元,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为6.83:46.63:46.54。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76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种植业产值87.70亿元、林业产值2.16亿元、牧业产值38.62亿元、渔业产值2.5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69亿元。
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4.20万亩,比上年增加287亩。粮食总产量47.68万吨,增长0.7%。油料产量5.02万吨,下降2.9%。蔬菜产量95.06万吨,增长3.4%。年末生猪存栏31.19万头,增长13.3%。肉类总产量5.72万吨,增长7.2%。水产品产量1.53万吨,增长2.1%。全年新增造林面积641公顷。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4.21万千瓦,增长2.4%。农用拖拉机9750台,增长1.0%;联合收获机5108台,增长1.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6.57%,比上年提高3.16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邹城市被评为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首批100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基地、山东省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成功获批创建邹城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累计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4处,张庄镇、香城镇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强镇达5个。“邹城蘑菇”入选第一批“好品山东”区域品牌及世界博览会优品品牌目录,被评为全国信用食用菌主产区,通过国家级食用菌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验收,邹城食用菌入选第五批山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全市共有1个国家区域公用品牌、11个省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3个“好品山东”品牌、2个品牌专营体验店、2家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深入实施“五个示范”工程,率先突破4条示范带、7个特色片区、3个示范镇。大束片区成为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在2022年济宁市重点项目观摩中获乡村振兴五佳项目第1名,城前片区被评为济宁市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太平片区入选济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1镇9村入选第三批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连续两年以考核第1名成绩蝉联济宁市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奖。入选中国幸福宜居新典范城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县、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全部工业增加值430.9亿元,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21.7%,重工业增长10.3%,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9.91:90.09。
表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工业企业经营持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1.2亿元,增长20.9%;利润208.3亿元,增长139.3%;营业收入利润率2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8.4%,亏损企业亏损额15.2亿元。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八大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39.4亿元,增长22.6%;利润208.1亿元,增长126.2%。
建筑业生产恢复良好。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21家,其中,一级资质4家,二级资质4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1.5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建筑工程74.6亿元,增长16.6%;安装工程17.1亿元,增长21.1%;其他产值9.8亿元,下降18.8%。实现营业收入95.0亿元,同比下降0.6%。期末从业人员2615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120人。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8.8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低位运行。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9.0%,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3.5:41.3:55.2。在建项目258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120个。在建项目中,计划总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8个,10亿元至20亿元项目21个,5亿元至10亿元项目24个,1亿元至5亿元项目130个,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21个。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4.6%。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4%。
房地产市场调整下行。房地产开发投资66.5亿元,同比下降4.4%。其中,住宅投资59.1亿元,下降0.4%。房屋施工面积439.5万平方米,下降17.2%。房屋竣工面积34.9万平方米,下降52.5%。商品房销售面积93.9万平方米,下降15.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6.0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0.9%。房屋销售额61.7亿元,下降19.8%。其中,住宅销售额54.7亿元,下降25.9%。待售面积16.7万平方米,增长69.7%。
五、服务业
服务业平稳增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9.66亿元,同比增长2.3%,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6.54%,比上年提高0.9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5%,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8.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30.4%。
交通运输业增势平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5.27亿元,同比增长4.1%。全年公路建设投资1.83亿元,新建改建公路230公里,比上年增长6.8%,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4520.6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1.6公里。全市货运车辆10029辆,客运营运车辆1912辆,其中,出租车936辆,市内公交车976辆。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4045.51万吨,货物周转量12.74亿吨公里。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5.0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195.97万人公里,市内公交车完成客运量3309万人次。内河航运完成货运量751万吨,货物周转量52亿吨公里。
邮政电信业平稳推进。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7.73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电信业务收入5.86亿元,同比增长14.9%。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88亿元,同比下降2.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36万户,其中,市内固定电话用户6.61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7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4.7万户,新增6.39万户;互联网用户37.33万户,新增2.75万户。全市累计订阅报刊期刊1391.2万份、杂志59.69万份。
旅游业有序恢复。全市现有4A级旅游区4个,3A级旅游区14个,旅行社20家,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三星级旅游饭店1家。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六、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承压前行。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0亿元,增长0.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完成76.5亿元,增长8.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0.3亿元,增长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7亿元,增长0.7%。按消费行业统计,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328.2亿元,增长0.4%;住宿餐饮业完成33.8亿元,增长0.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328.3亿元,增长0.4%;餐饮收入33.7亿元,增长0.1%。新兴消费增长较快,限上企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8.7%;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81.3%,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2个百分点。年末亿元商品交易市场10个,完成交易额86.2亿元,其中,汽车市场3个,服装市场1个,建材市场1个。
对外贸易稳中有进。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75.8亿元,增长19.3%。其中,出口23.3亿元,增长66.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9022万美元,新批外资企业11家。境外劳务输出269人。全市引进市外国内资金亿元以上在建项目个数累计48个,合同利用市外国内资金392.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86.91亿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保障有力。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7亿元,按照财政部统一确定的测算口径,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0.4%(自然口径增长1.8%)。其中,税收收入51.8亿元,同口径增长7.4%(自然口径下降5.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的比重为6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8亿元,比上年下降3.8%。
存贷款余额保持增长。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21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88.8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672.3亿元、比年初增加9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69.7亿元、比年初增加99.4亿元。
保险行业运行稳健。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7.66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72亿元,同比增长21.3%;人身险保费收入10.94亿元,同比下降1.4%。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5.41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3.55亿元,人身险赔给付支出1.86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创新型县(市)验收,成功启动省内唯一的“智慧化工园区”科技示范工程。全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总数达到13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入库企业达到123家。引育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及团队51个,自主培育6人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人选;9名科技特派员获省科技特派员绩效评价“优秀”称号。1个项目获省重大创新工程立项;5个项目获省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立项;19个项目获济宁市立项;对上争取资金1.07亿元。创建省级以上科创平台11家,1家新型研发机构在省科技厅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等次。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1498人,比上年增加189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20469人,比上年增加1347人;初中34所,在校生38718人,比上年增加3426人;小学117所,在校生81093人,比上年增加152人;幼儿园234所,在园儿童53613人,比上年增加56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92人。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博物馆3个(国有博物馆1个、非国有博物馆2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57处,其中,国家级8处,省级39处,济宁市级1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10项(含国家级),济宁市级41项(含省级、国家级)。年末共有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近13万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辖区内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02个,其中,市直医疗卫生机构4个,驻邹企业所属医疗机构9个,监狱医院1个,镇卫生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民营医院18个,门诊部9个,村卫生室57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3个,诊所86个,卫生所(室、站)50个。各类卫生人员111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892人,卫生技术人员包含执业(助理)医师4356人、护士5347人。2022年末卫生机构医疗床位总数7341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向上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6人,其中,省级输送4人,济宁市级32人。我市运动员比赛成绩优异,获得亚洲杯银牌1枚;全国比赛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2枚;山东省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4枚。持续开展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配建全民健身工程108处。体彩销售额1.3亿元。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更新平稳推进。全年完成道路桥梁及管网建设投资3.45亿元,新修道路3条,维修28条,城市主次干道及支路长度213.58公里,路灯19990盏。全年城区供水总量3196.09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100%。供热覆盖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实际供热面积1813.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0.25万平方米。全市天然气用户26.1万户,其中城区燃气用户16.5万户,用气普及率达到99%,新建小区用气普及率100%。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到100%,累计建成公厕92座,污水雨水管网长度363.15公里,雨污合流管网长度16公里。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4,全年优良天数252天,优良率为69.2%。城市饮用水达标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白马河出境断面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要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020人。
十、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稳中略降。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32%,比上年末提高0.73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65元,增长5.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9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22元,增长7.3%。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357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673元,下降1.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45元,增长3.3%。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749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41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34场次,达成就业意向人数6871;引领大学生创业163人。
社会保障逐步健全。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56万人,其中,企业养老参保人数15.7万人(含离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参保人数3.4万人(含离退休人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46万人(含领取待遇人员)。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6万人,其中,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5万人;收缴工伤保险费2548.1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待遇3272.27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21.61亿元,其中企业9.9亿元,机关事业单位7.62亿元,居民养老保险金4.09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64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4.8万人,收缴地方城镇职工(不含兖矿)基本医疗保险费5.84亿元,收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7.63亿元。
社会救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32所,床位6299张,收养各类人员1907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33个,其中综合社区服务中心917个。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080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322.98万元。年末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50户,人数698人,发放低保金527.9万元;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046户,人数10661人,发放救助金5722.1万元;供养农村特困人员6361人,投入供养资金8889.9万元。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除统计部门直接统计核算外,其余相关数据由相应部门提供。
2.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小数位四舍五入取舍产生的误差未做机械调整。
3. 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4.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指标统计口径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