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保安
付岩芹
保安村位于看庄镇南部,村子东南部有一山形似马鞍,村民叫它马鞍山。村北面的桥头上有一九八九年立的村碑,碑文记载:“保安村王氏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泗水县大罗湾居住。
明初,王氏二世祖迁至此地定居建村。因村东有一山,名曰马鞍山,即以山名命村名为马鞍庄。后因历代多在此作战,村民屡遭不幸,便将山名、村名一并改为保安山、保安村。”
由碑文可知,保安村是明初建村。但查阅明万历三十九年邹县县令胡继先纂修的《邹志》可以发现,明代所建“官庄”有“宝安庄”,乃万历三十六年知县胡继先创立。“宝安庄”和现在的“保安庄”一字之差,应该是一个村。可以设想:村子与马鞍山毗邻,按照古人一贯的命名习惯,最初的村名是否叫做“宝鞍”呢?后来只是简化或者讹写为“宝安”,以至于“保安”?如果《邹志》上“宝安庄”就是现在的“保安庄”的话,那么村碑碑文所记载的建村时间就是错误的。不知道当初撰写村碑依据的什么史料,也许百姓口口相传的内容本来就偏离了史实。
关于邹城“官庄”的来历,乡土文化专家侯祥斐先生专门做过研究:在明朝,邹城这一带人烟稀少,万历三十九年县志记载,当时人口3万多人,因为山多地薄,赋税繁重,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逃亡外地,因此县令的任务是吸纳人口,留住人丁。邹城的几任县令都设置“官庄”,类似今天的招商引资、建立开发区,给予优惠政策,让人们能留在当地,主要的优惠政策就是公家免征几年的各类租税和差役,有的还给提供耕牛、种子等。这样,能吸引更多的外地人丁。若干年之后,人口虽增,但国家税赋不增,一个县平均赋税就降下来了,百姓欢迎,县令也有政绩。万历年间,邹县先后有三位知县大规模设置官庄,共设置140个,成功地吸引了外来人口。
据介绍:现在全村人口1300人,有王、刘、庞三大姓氏。刘姓人口最多,大约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采访村里老人得知,三大姓氏原来都有家谱。文革的时候把家谱埋在了地里,后来再也找不到了。刘姓在2015年根据留存的中堂重新修了家谱,可惜我们这次去没有见到。
采访庞姓时收获很大。今年68岁的庞宝章老人拿出了十几本一套的完整的庞氏家谱。这是1995年重新续修的家谱,很规范的家谱格式。从家谱得知,庞姓人才辈出,每一代都不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和官府册封的荣誉。庞励久、庞信、庞守道等是乡饮宾;庞纶章是乡饮介宾;庞平章、庞润等是乡饮耆宾;庞兴灿、庞超等是庠生,还有很多很多……
庞姓始祖早年从湖北迁入江苏徐州铜山,后迁入滕县,十八世庞桂迁居邹县保安村。十八世的另一支庞松迁邹县深井村。按年代大致推算应该是清嘉庆年间迁居邹县的。家谱清晰的迁移路线也订正了村里庞姓人口口相传的老家在山西老鸹窝的错误说法,是一个不小的收获。迁居保安村后,二十世庞正伦曾经被封过七品寿官。二十五世庞宝谟居台北,其二子庞有旭和庞有明均留学美国。现在生活在保安村的庞姓是二十五世到二十八世。
保安村东南的马鞍山上有一口洋井,有七八米深,据说三四十年前比现在还要深。今年78岁的王身付老人介绍说:这口洋井是军阀张宗昌在1925年开挖的,本意是想用来存放炸药。我查阅了张宗昌生平,发现他1925年初任苏皖鲁剿匪司令,1925年4月任山东军务督办。时间上正好与老人说的一致。看来此洋井就是这个时间段建的。王身付老人说:张宗昌带着部队路过保安村的时候正是桑葚成熟的季节,村里村外的桑树一棵挨着一棵,密不透风,低处还种满了白蜡,远远望去黑压压的,好像是有埋伏,所以张宗昌没有让部队进村,而是驻扎在了马鞍山上。后来日本人又占据了这个地方,不知日本人用洋井盛放了什么,他们在洋井旁还建了滑石台和小铁路。
村中旧时代的名人当属清光绪年间秀才王金奎。采访村民得知:王金奎,字聚堂,看庄镇保安村人。王金奎因为仰慕和圣柳下惠,故而终生博览群书,教化乡里,并有大量诗作,可惜多数诗作毁于日军侵华期间,未能传世。王金奎因为考中秀才,家门口曾立有旗杆。
马鞍山下有一条很宽的原始河道,从东北流向西南,河道内满布细沙,是从前村民们纳凉的好去处。1976年在村北又挖了一条人工河,村南和村北的两条水流都是经界河流入微山湖。
村里有一棵存世七百多年的古槐树,曾经历过雷击和火烧,至今只剩下树皮,依然枝繁叶茂,可谓村中一景。同时,因为槐树古老且生命力顽强,也成为了村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