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10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专版
2020年10月17日

文脉悠悠贯大束

侯祥桂

四基山、昌平山迤逦于北,大沙河蜿蜒于南,山南水北之间,孔子在此降诞,孟子于此安息,西汉丞相留下了“凿壁偷光”“一经传家”的历史典故。两千年来,这里文风蔚然,赓续不绝,可称文化渊薮,儒学正宗。这里就是邹鲁之乡文化名镇——大束镇。

 

明经入仕的“大束现象”

 

大汉辉煌四百年,史学家能给出N个理由,但任谁都改变不了的事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从汉朝开始,正式拥抱儒家,尊崇儒学。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个来曲阜祭拜孔子的皇帝,武帝时提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设立了五经博士,凡能通一经以上者都有机会入职地方或中央高位,大批儒生选拔为官,此为“明经入仕”。

邹鲁儒生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经过沉寂渐渐得势,大束人的高光时刻到来了,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至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四十年的时间内,邹城大束这块地盘上,一口气产生了三位丞相,他们是韦贤、韦玄成(韦贤子)、匡衡,成为后世“明经入仕”的典范,我们可以称其为“大束现象”,这从史书对三人生平的记载可以佐证。韦氏经学世家。据《汉书》记载,韦氏是汉初由韦孟从彭城(今徐州)迁邹的,迁邹前韦孟先后为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三代做相,后因刘交的孙子戊王荒淫无度不纳谏,韦孟忿而去任,迁入鲁国邹县,韦孟的《在邹诗》:“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对邹鲁一带的文化极尽赞赏。韦孟居邹至韦贤是第五代,作为治《诗》的经学世家,被后世称为韦氏家学,韦氏家学不仅治诗,至韦贤则兼通《礼》《尚书》等经典,尤擅长诗赋,世称“邹鲁大儒”,后人有“《鲁诗》起于申公,而盛于韦贤”的说法。正是由于世代传承经学,韦贤被“征为博士、给事中,进授昭帝《诗》”后称为丞相。到韦玄成,继承父业,专注于经学,成为韦氏学的重要代表,创作了《自劾诗》《戒示子孙诗》(见《汉书·儒林传》)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韦玄成还参加了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石渠阁论坛”,得到皇帝的赏识,位至丞相。而韦贤之孙,玄成侄韦赏曾为哀帝讲经,先拜大司马,后擢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因此有民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韦氏家族世代研习经学,自汉初至民国代有传人,以两汉为最盛,《韦氏族谱》有“汉唐六宰辅,邹鲁五儒宗”的记载,这里,“邹鲁五儒宗”即指韦孟、韦贤、韦玄成、韦实、韦培元五个学问家,韦氏“一经传家”的故事已编入“三字经”中:“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至今,居住邹城的韦氏已经不多,大束镇西山头村尚有一条“韦家街”,韦氏家族的辉煌已载入历史。已嵌入“西韦水库”“杜家东韦村”“赵家东韦村”等地名村名中,更深深印在韦氏的家族记忆中。邹鲁之地的东韦、西韦也成了他们韦氏家族的发祥之地,是韦氏家族的骄傲,也是大束人的骄傲。

匡衡“凿壁偷光”而成经学家。匡衡祖籍东海郡(今山东兰陵),至匡衡时居邹县,《汉书·匡衡传》记载,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汉书·匡衡传》),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皇帝对匡衡的才学早有所闻,因赐他为郎中,出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建昭三年(前36年),匡衡为相,赐封乐安侯。汉元帝还曾让匡衡居于殿中为师,为朝内官员讲授诗赋,不少县官也前往旁听。近年来,我市乡土文化学者对匡衡故里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确凿证据表明,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就发生在大束镇匡庄村,匡庄村东北存有匡衡墓,清道咸年间文人侯文龄曾著有《匡衡墓事始末》,当时的县府每年有祭祀匡衡的惯制。这些指证让凿壁偷光的传说不再是传说,而成为实证。

“一经传家”“凿壁偷光”流传千年,滋养着这方水土,也让这块土地茁壮着一个又一个的文化世家,大姓望族。

 

星汉般璀璨的文化世家

 

大束境内的文化世家当属早期的韦氏、匡氏了,可后世仍有不少大姓望族成绩不俗,如凰翥邢氏、岗上和麻疃的陈氏,而近世则有杜氏、来氏和侯氏最为耀眼。

贵殊山见证杜氏辉煌。光绪年间《邹县续志》记载:“贵殊山,有兰若,有学舍,土旺村杜氏捐置”;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孔门十二才子之一的孔继涑撰文《贵殊山增置学舍碑记》,长文记载“杜氏书堂”创建过程:“辟数楹于古藤之北,俾族人子弟咸就而肆习焉。此则杜氏书堂所自始也”。200多年过去了,至今,坐落在大束镇土旺村北的贵殊山,依旧林木蓊郁,杜氏子弟的朗朗书声已经远去,杜氏书堂仅存基址。但是,“科举世家”的荣耀依在,“邹东半个衙门”的辉煌还在流传。

今天的大束镇土旺村是一个3000多人的大村,杜姓是村里的第一大姓。建于乾隆三十年的杜氏家祠位于村子中央,保存完好,修葺一新。据家祠和族谱记载,杜氏自明初迁入以来,勤耕善读,仁学兴家,从第六代至十三代,科第连连,人才辈出,有功名入仕途者达200多人,其中太学生42人,在衍圣公府奎文阁为典籍官5人,圣庙启事官4人,诗礼堂启事官1人。在第七代上,杜宗湖中康熙壬午科副榜贡生;第八代杜毓林乾隆癸酉科举人第九名;第九代杜文斗、杜文涣康熙五十三年岁贡,杜文斗曾任临淄县训导;第十代杜崇礼乾隆戊子科举人,历任云南太和、嶍峨县知县,第十代杜义山道光庚戊科进士,工部主事升郎中简放福建汀漳龙兵备道,钦加二品衔,第十代杜义行道光甲辰恩科举人,大挑一等署直隶平谷知县;第十一代杜怀英嘉庆戊辰科进士,任直隶丰润知县署景州知州;第十二代杜长辉增贡生,候选翰林院待诏;第十三代杜廷珍光绪元年优廪生廷试孝廉方正朝考二等,历任长山临淄陵县范县教谕博平县训导、五品衔;第十三代杜子凌、杜子蔚均列副榜。直至民国,亦有杜氏子弟当选县参议员、副议长、国民革命军少将等。至于地方士绅、诸生、乡饮宾等,更是所在多多。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五修族谱,现存的族谱以光绪九年手抄本为年代最久,2014年又续修族谱,入谱后裔两万三千多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之风仍在。

小村不大“顶子多”。这里说的是大束镇来傅村来氏家族,当地老百姓有个顺口溜:一溜儿葛炉都焗油锅,一溜儿麻疃织布梭,都说孔傅篓子窝,赶不上来傅的顶子多。在古代,只有官员和有功名的人才能戴有顶子的帽子,一品大员的帽珠为大红顶子,乡村秀才的帽珠为铜制顶子,来傅村因为“顶子多”远近闻名。

如今的来傅村全村仅700多人,以来姓为主,《来氏族谱》记载,来氏始祖名来仲贤,自浙江萧山随扈鲁王封藩而迁邹,数百年来,耕读齐家,诗书继世,“虽无显宦,蒸蒸然称邹邑之望族”。据统计,明清以来,来氏有40多人取得功名,多人入县志。村民来存常为来氏第十九世,他介绍了其直系祖先的情况:六世祖来柏,业儒,荐为郡吏,不辱使命;七世祖骏声,邑庠生,懂医;八世祖来今,夫人九十寿;九世祖来聘,优增生,举人孔广鹤为其撰写墓表;十世祖昌林,邑增生;十一世祖文心,太学生;十二世祖宪之,邑庠生;十三世祖思绪,武庠生,乡饮介宾;十四世祖得宾,恩贡生,值僧王驻邹,常委事于得宾,县志有记;十五世祖隆武,武庠生;十六世祖培密,业儒,村红白事大总理;祖父养德是十七世,父亲维才十八世,其祖上的“顶子”真可谓多矣。

这是一个有传承的家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都能从族谱中找到,优良传统,轶事典故,不择巨细,如“砚台记”,记录了祠堂后庭内顶发现了先人放置的砚台,寄寓来氏文墨不断。如“大庙集市搬迁记”,记录来氏先人以耕读为重,忧虑集市误其后人,合议将村大庙附近的集市迁往大束。目前,村里还存有三处古建筑,在别处很难见到的神主牌,在这里还藏有不少。家谱详尽介绍了祠堂。读其族谱,看其村貌,接触村民,能感受到后人对于保存先人的文化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浓郁的古风犹存。

“户户都是读书窗”。话题转到大束镇南部的侯家洼村,在清朝末年,县令老爷夜巡,走过几个村子,发现亮灯的人家多是赌博、打牌,而在侯家洼村,却是一副挑灯夜读的景象,

“户户都是读书窗”,感叹秀才之乡名不虚传。这一佳话,在侯家洼村传颂至今。

侯家洼“秀才村”的称呼起于何时,无从知晓。从老人的口碑和家谱的记载,明嘉靖年间始祖侯唐从江南省徐州府丰县迁居于此,生息繁衍,耕读传家,八世祖侯纪首登科名,任直隶安平县典史、县丞,由此,侯氏家族科名蔚起,代不乏人。自清中后期以来,先后有四十多人考取贡生、廪生、庠生、太学生,多人获授文林郎、登士郎、八品寿官、乡饮大宾、介宾,几乎每一个世系和家族都有人获取功名,也都以读书向学为荣。其中,第十世侯国珣有堂兄弟十人,其中,监生2人,贡生1人,优增生1人,附生1人;十一世侯森如,廪膳生,父子5人,4人秀才,1人业儒;十一世侯肇封,监生,祖孙三代7人中,5人秀才,2人业儒;十二世侯文龄,二十三岁中秀才,长子折桂,廪膳生,次子丛桂,附生,父子三秀才。仍以侯文龄家族为例,其曾祖父以下,“一庠生,孙八人,游胶庠、膺贡士者五人,曾孙二十有一,列太学、受恩荣者四人,元孙四十有三,诸生六人”,至清咸丰十年,其五服之内即有16人考取功名。“百余年振振绳绳,享素封,书香相继不绝。”侯家洼“秀才村”之名该是由此而得。

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当是侯文龄撰写《峄山志》了,侯文龄,字梦九,号铁翁,贡生,嘉庆四年生,九赴乡闱,五蒙房荐,始终与举人无缘。邹县教谕孙济奎在《侯梦九先生墓表》中写到:“以公才优学富,掇巍科、登显仕固自易易耳。乃被困场屋,拓落终身。”世居峄山之阴的侯文龄感叹峄山为齐鲁名山,不可以无《志》。遂多方收集地方文人的有关著述,编成《峄山志》七卷,由侯家洼的五位秀才手抄而成。这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手抄本的《峄山志》(原抄本存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后人了解峄山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峄山从此也成了有《志》的山,侯文龄居功至伟。

 

“书画名家出大束”

 

在世纪之交的几十年内,邹鲁文化界有个说法:书画名家出大束。虽属过美之誉,但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涵养,大束镇能成为今天的书画之乡可谓渊源有自,绝非偶然。据《大束镇志》记载,清末举人东山头村孟传琦之三子孟继科、四子孟继瀛善绘画,孟继瀛的画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而善书者更多,据民间口碑,民国初年,侯家洼村塾师侯树筠与匡庄村时姓先生打擂台,比试书法,结果不分伯仲,侯树筠以大字见长,时先生以小字取胜,一时传为佳话。

当代书法家赵子富先生介绍,在改革开放之初,大束大集上书画摊点有四五十家,书画人士不下百人,每逢集市,大家都拿出作品来亮一亮,互相比试、切磋,可以说蔚为大观,至今还能数得出名字的尚有三四十人,如,寺上村八十多岁的董巨老先生、徐瑞喜、董训亮,凰翥村的王峰、邢志勇,驳家庙村崔德峰、崔德虎。现供职于市文化馆的青年画家侯祥忠是大束镇侯家洼村人,谈起个人的成长经历,无法忘怀走村串户画迎门墙的日子,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初中毕业的他,怀揣自己的画家梦,放下羞涩和畏惧,骑上自行车,带上画笔、小水桶、油漆,走街逛村,见有空白迎门墙,便动员人家画幅山水,一年的时间,他足迹遍布全县,达至周边的曲阜、济宁、滕州,攒够学费之后,才下决心走上了科班之路。

正是深厚的群众基础,才有了“书画名家出大束”的文化现象,荦荦大者有孙少白、孙永康、董振中、赵子富、刘桂林、陈宗雨等,他们走出了小镇,走向了全省,走向了全国。

孙少白先生,大束镇云山营村人,1920年生,幼承家学,性耽翰墨,自幼流连在祖上留下的画稿、碑帖间,书画两工。建国之初,走进上海,走向西安,而成为“长安画派”的早期成员,多件作品被收入《中国书画名家签名签章艺术总览》,并被各地藏馆收藏。孙永康,大束镇云山营村人,少白先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邹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其国画作品先后在全国美展参展二十多次并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以山水画最为著名。董振中,大束镇白泉寺村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国画人物画家,中央电视台特聘画师,曾任邹县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被多国收藏。书法家赵子富,大束镇曹家村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邹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工于楷而长于草。作品入展全国各种大展三十余次并多次获奖,被多家艺术馆或博物馆收藏,数十件作品流传到海外多个国家。书法家刘桂林,大束镇南葛村人,军旅书法家,活跃于黑龙江书坛。青年画家陈宗雨,大束镇岗上村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邹城市美协副主席,属实力派画家。更有一大批活跃于文化、教育领域的青年书画家。

赏孙永康先生的山水画,仿佛昌平山、大沙河的清风徐徐;读董振中先生的人物画,似古圣先贤的余音袅袅。这方水土,理应出产更多的书画家,才能不负山水,不负先贤,也才能不负盛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